青春勇担当|访銮里侗寨 探农遗新篇——黔农遗韵实践队双线调研稻鱼鸭文化与民族交融

发布者:凡佳佳发布时间:2025-08-17浏览次数:10

    团委网站讯(记者 曾雨洁 龙雨洁 报道 |摄影 张羽英 张文杰 何慧莹)816日上午,我校农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深入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銮里村。实践队兵分两组同步推进调研:一组聚焦当地稻鱼鸭系统,另一组围绕侗族大歌,通过实地访谈与问卷发放,直观了解两项传统内容在村民生活中的渗透情况,挖掘其传承现状与民生发展的关联,解码这座一寨两族村落的农耕智慧与文化基因。

       在稻鱼鸭系统调研中,深耕农事多年的当地老人向第一组队员介绍,为延续传统农耕模式,当地政府定期向农户免费赠送适配稻田生长的鸭苗。这些鸭苗以稻田杂草、虫类为天然食源,日常需补喂饲料保障生长;稻田灌溉依托周边天然河水,通过自流方式满足水稻与鸭、鱼的水分需求,形成 “稻护鸭、鸭助稻的基础种养循环,为系统稳定运行奠定基础。

       老人还透露,銮里村村民并非单一依赖稻鱼鸭,而是同步种植玉米、养殖螺蛳与牛羊,构建起稻鱼鸭为主、多品类为辅的多元农业结构。这种模式既降低单一农业风险、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村民稳定收益,更体现了当地农业对传统农耕智慧的传承与现代生产需求的适配。

       从黄平县外嫁至銮里村的李女士,也向队员讲述了与稻鱼鸭系统的关联。她表示,嫁至本村后通过跟随家人学习与田间实操,如今不仅清晰掌握稻鱼鸭的种养流程、生态原理,更熟练运用鸭苗投放时机把控、鱼类病害防治等实操技术。“‘一田三收比单种水稻划算多了,稻米口感好,鱼和鸭还能自家吃或售卖,她的切身感受既印证了稻鱼鸭系统的经济价值,也从外嫁群体视角反映出这一传统模式在非本土成长人群中的认知与实践转化,丰富了队员对其传播与接受度的调研认知。

       与稻鱼鸭系统在不同群体中展现的认知共性不同,第二组队员在侗族大歌调研中发现:村民对这一民俗文化的认知与态度存在明显差异。村里小卖部的张奶奶虽自身不会演唱,却对其在村落中的日常场景十分熟悉。她向队员提及 “寨子里每天晚上都会有人一起唱,并补充介绍侗族大歌以家族为核心传承,没有统一系统学习途径,全靠祖辈口耳相传。谈及感受时,张奶奶直言这一文化形式 “丰富了生活,让日子多彩又有意思,话语中透着认可,让队员直观感受到侗族大歌在銮里村日常中的鲜活气息。

       另一位外嫁到村里的中年妇女陆女士在接受访谈时坦言,自己虽然在村里生活多年,也曾听过侗族大歌的相关说法,但对这一传统音乐形式的具体内容、文化意义等都不甚了解,平日里也不会特意去关注与侗族大歌有关的活动或信息。这一表述,与村里小卖部老奶奶口中所描述的侗族大歌早已融入日常的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清晰地体现出,在当地村民中,对于侗族大歌的认知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

 

       经过多户走访与问卷收集,当日下午,队员们汇合整理数据,共完成 30 份有效问卷。其中,稻鱼鸭系统调查问卷 15 份,侗族大歌市场认知调查问卷 15 份,覆盖不同年龄、民族及生计类型的村民。

       调研任务顺利完成后,队员们表示,将结合问卷数据与访谈记录,深入分析稻鱼鸭系统的经济与生态双重价值,以及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的现实挑战,为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提供针对性建议,以青年视角为乡村振兴注入知识力量。


    编辑:陈春燃 夏至宏涛

    责编:李媛

    编审:刘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