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非遗行: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

发布者:凡佳佳发布时间:2024-10-10浏览次数:11

   团委网站讯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校“感受非遗魅力”工作室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举办了“非遗文化进社区校园”系列活动,涵盖脸谱、莲花灯、手工簪花、叶雕、滚灯、水拓丝巾以及烧箔扇等体验活动。


  手绘京剧脸谱,传承非遗文化。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舞台演出化妆造型艺术,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美学特征,同学们仔细地勾勒线条,涂上鲜艳的色彩,用画笔在白色的脸谱上绘出心中的京剧人物,在勾勒绘画中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2月29日,在雅文楼一楼开展京剧脸谱制作活动


   水中生花,拓丝成画。水拓艺术,又称“水上印花”,是一种古老的花纹制作技术,具有千年历史。它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主要用于制作丝织品和纸张。到了宋代,水拓技艺逐渐完善,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参与者先取色、再用画梳在水面划动配色,后将丝巾没入画液,整个过程呈现于水墨交织之中。


 

4月2日,在溪湖社区举办水拓丝巾活动


  “桥”见贵州,看贵州桥梁结构。“‘桥’见贵州”面塑DIY趣味体验活动选取贵州桥梁,例如北盘江大桥、长岩大桥等作为面塑元素,参与者选取所需面团和工具进行面塑制作。“空腹式连续刚构新桥型”“桁式组合拱桥”“钢桁—混凝土混合梁结构”……不同的桥梁结构技术,呈现不一样的桥梁特点。参与活动的伍同学说:“一直听说‘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这句话,但是一直有细心研究,听完主持人讲解贵州桥梁后,真的令人震撼,我在用面塑捏桥梁时,稍不注意,桥梁就坍塌了。可想而知,在巍峨的山之间,架起一座又一座的桥梁是多么不容易。究竟要突破多少难关,贵州桥梁才能一座一座建造起来,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世界纪录呢。”


 4月1日,在雅文楼一楼开展“‘桥’见贵州”面塑DIY趣味体验活动


  飞扬滚灯,灯火不灭。我校“感受非遗魅力”工作室在迎宾社区和南校区分别举办了非遗滚灯制作体验活动,以竹木为骨,以红绢为衣,内置烛台,点亮蜡烛。大家拿着滚灯,或抱耍于怀,感受其圆润光滑;或掷推于地,观其翻滚跳跃;或扛舞于肩,体验其灵动飘逸。


 3月23日,在南校区学生事务中心一楼举办“飞扬滚灯,灯火不灭”滚灯活动


6月13日,在迎宾社区举办“走进滚灯,旋转飞覆 ”滚灯制作活动


  叶脉生辉,雕琢传情。方寸叶片,一笔一刀诉说悠久历史文化,小小彩铅,描绘着孩子们心里美好的愿景。他们在叶子上勾勒出各种形态的图案,有花草树木、动物精灵等。


6月15日,在雅文楼楼一楼举办“叶脉生辉,雕琢传情”叶雕手工制作活动


4月1日,我校“感受非遗魅力”工作室,在迎宾社区开展叶雕手工制作活动


  巧手慧心,花开指尖。莲花灯倾注着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含浓厚的生活气息。同学们以笔为媒,在宣纸上自由挥洒,随后,将一幅幅精心绘制的图案巧妙折叠成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莲花,让这份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在指尖绚烂绽放。


5月9日,在雅文楼举办彩纸莲花灯制作体验活动


5月27日,在雅文楼一楼举办“巧手慧心,花开指尖”书法莲花灯制作体验活动


  非遗簪花轻绾,体验浪漫花园。簪花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数千年前,其形式也历经变迁。汉代女性已佩戴簪花于发髻,唐朝时期簪花成为潮流,盛行于宋朝。一句“今世簪花,来世漂亮”,道出古往今来女孩对美的追求。我校“感受非遗魅力”工作室在西校区和溪湖社区分别举办了非遗簪花制作活动。大家精心挑选花朵儿进行简单搭配,将其与铁丝、彩带结合,形成一串美丽花环。




  以箔为墨,制作箔扇。从精心挑选图案开始,历经滴胶的细致处理、拓印的精确复制,再到磨光的精细打磨,每一步都凝聚着热情。当金箔在火焰的映照下逐渐融化,并均匀地附着在扇面上时,一幅幅流光溢彩、绚丽夺目的烧箔扇便制作而成。


7月3日,在迎宾社区举办“以箔为墨”烧箔扇制作活动


  接下来,“感受非遗魅力”工作室将深耕非遗文化的沃土,以青春的热情与责任感,为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与光彩。


  编辑:田玲荔 罗春燕

   责编:李媛

   编审:刘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