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青春风采
青春勇担当|“让铜鼓声传得更远”——贵州大学校团委“青马工程”实践服务队探访布依族铜鼓文化传承人杨维
发布时间: 2025-07-14 浏览次数: 10

    团委网站讯(记者 陈泊含 陈奕杨 报道|摄影 李翊萌)7月13日,贵州大学校团委“青马工程”实践服务队一行赴安顺市镇宁县高荡村探访布依族铜鼓文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维。

       神鼓之魂:刻在血脉里的文化印记

       “西南地区很多少数民族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铜鼓,但对布依族来说,它是‘神鼓’,是神圣的存在。”传承人指着铜鼓介绍道,“作为对布依人民劳动、生产及生活场景等方面的生动展示,铜鼓十二调是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包含用铜鼓演奏的十二乐曲,如喜鹊调、散花调、祭鼓调、祭祀调、喜庆调等,‘十二’在我们文化里象征‘十二重天’,所以这些曲目统称铜鼓十二调。”

       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铜鼓,布依族铜鼓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讲究。“以往只有过年、重大节日或丧事时才能请出来,敲鼓前还要用猪头、香烛等供品祭拜,并且只有德高望重的长辈能敲”,布依族人对铜鼓的敬畏由此可见一斑。

       传承之困:口耳相传的脆弱与坚守

       谈及传承难题,传承人语气沉重。“由于文字传播受限,铜谱只能靠口口相传,慢慢也就变样了”,他无奈地说,“再加上特殊时期,很多铜鼓被拿去熔铸打造其他器具,现在全县保留下来的老铜鼓也就20多面,太珍贵了。”

       “过去‘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也让传承之路更窄,好在现在不一样了,我们乐队里就有女队员”,他笑着补充,但随即又皱起眉,“可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没时间学,而且这手艺赚不了大钱,光靠情怀很难坚持。”

       创新之路:让铜鼓“敲”进新时代

       为了让铜鼓文化“活”下去,杨维和他的队友们想出了不少新招。“我们成立了‘铜鼓神韵乐队’,把铜鼓调融入布依族歌曲,甚至尝试和摇滚结合,比如用铜鼓节奏唱《奢香夫人》。”他兴奋地说,“这几年我们受邀上了非遗春晚,去黔东南村BA中场表演,拍的短视频有几百万播放量,越来越多人知道布依族铜鼓了。”更接地气的是,他把铜鼓搬进了餐馆,“客人吃饭时,我们会敲一段,搞个小仪式,既为客人们祈福,也展示了我们铜鼓文化”,他坦言,“哪怕大家只记住‘布依族有神鼓’,也是一种成功。”

       未来之盼:让年轻人听见“老声音”

      如今,传承人不仅自己教学生,还在村里开设研学课堂,接待外省来的学生。他眼神坚定地说道,“要是能有更大的平台让我们传授铜鼓技艺,并且让本民族孩子从小接触,文化就不会断。”

       他的家人也全力支持,“我爱人也是布依族,知道这是我们的根。虽然排练、表演会占时间,耽误农活,但她却总说‘该干就得干’”,说到这里,他笑了,“现在政府也支持我们,商演机会多了,虽然赚得不多,但能把铜鼓敲给更多人听,值了!”

       铜鼓声在石屋里回荡,既像远古的呼唤,又似新时代的号角。采访结束时,传承人杨维表示“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愿意学,这鼓声就不会停。”他表示,这是他作为传承人的责任,也是一个布依族儿女对文化最深沉的告白。


    编辑:陈春燃 夏至宏涛

    责编:李媛

    编审:刘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