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青春风采
青春勇担当|素布靛蜡染平生—校团委“青马工程”实践服务队探访布依族蜡染非遗传承人伍文芬
发布时间: 2025-07-14 浏览次数: 83

    团委网站讯(记者 关若飞 陈昱君 报道|摄影 李翊萌)713日,校团委青马工程实践服务队走进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高荡村,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蜡染传承人伍文芬。

       技艺传承:从山野女孩到非遗代言人

       伍文芬的蜡染技艺,是被山野的风会的。八岁那年,伍文芬第一次拿起蜡刀,是在母亲的指引下。她总蹲在母亲织布的木架旁,看母亲把蜂蜡放进陶罐煨成琥珀色的蜡液,再用牛角削成的蜡刀,在白布上作画。那时候画的大多是山里的花草、水里的鱼虾,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符号。四十多年过去,当年的山野女孩成了村里的活字典。她能闭着眼画出布依族传统的 “蝴蝶妈妈”“铜鼓纹,也能根据游客的描述,把现代元素融进图案里。如今,54岁的她依旧每天泡在蜡染工坊里,铜制蜡刀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桌上摊开的布上,既有传统的螺旋纹,还有她刚画好的布依族小姑娘。现在有的游客喜欢这种图案。她展示着桌上的布匹笑道。说话时,她指尖抚过布面,这项曾经濒临失传的技艺,如今在她手中焕发新生机。伍文芬用四十六年的坚守,诠释了对蜡染的热爱。

       传承之困:寻找穿针引线的手

       工坊日渐红火,伍文芬心头却萦绕着挥之不去的忧虑——传承。村里不少老人,年轻时谁不会勾画几笔、染几块布?可如今眼睛都花了,她语气带着惋惜。年轻人的去向更令她忧心忡忡。村里有绘画天赋的后生,大多外出务工了。那些来体验、学习的年轻人,热情往往如潮水般涨落,多数是一时兴起,难有长性。在她看来,蜡染技艺本身熟能生巧,会者不难,但现实的困境却如一道鸿沟:外出打工能获得一份稳定收入,而学蜡染,不仅需要经年累月的投入,初期甚至难以糊口。伍文芬理解年轻人的选择,但看着千年技艺可能面临的断层,她内心焦灼地感叹:我多希望能有更多双愿意穿针引线的手,把这根传承的线接过去啊。

       破局新篇:守正创新点亮传承路

       面对传承的困境,伍文芬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寻找破局之路。女儿是她第一个学生。从女儿记事起,伍文芬就在工坊里忙碌,煮蜡、画图案、染布……女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从小就对蜡染产生了兴趣。如今,女儿已经能熟练地掌握这门技艺,工坊里那些待完成的蜡染皮包,很多都是出自女儿之手。

       除了培养女儿,伍文芬还懂得向外界 “取经以前,有游客来体验的时候会说这个还可以弄成桌布吗?’‘这个图案可以放在包包上吗?’”于是,伍文芬就开始尝试将蜡染与一些常用的生活物品结合起来。现在,工坊里除了传统的蜡染布匹,还有蜡染皮包、发饰、披风等各种新颖的物件,深受游客喜爱。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她 “蜡染 + 织布的创新。她将蜡染好的布匹与自己用织架织出的纯色布匹巧妙结合,设计制作出一套套精美的服饰。这些服饰既有蜡染图案的古朴韵味,又有织布的质感,将传统与实用完美融合。工坊里陈列的那些代表作,正是她创新成果的最好见证。

       采访结束后,伍文芬俯身展示着织架的零部件,工坊里的三台织架静静地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传承的故事。窗外的斜阳将她的身影拉长,映在靛蓝的布匹上,那身影,就像这千年蜡染技艺的缩影,坚韧而执着。

       采访虽然结束,但伍文芬传承和弘扬蜡染技艺的脚步不会停歇,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这门古老的技艺一定会被更多人知晓和热爱,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编辑:陈春燃 夏至宏涛

    责编:李媛

    编审:刘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