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点亮校园,以实践延续文脉 ——2024-2025年第二学期“非遗文化进校社”系列活动 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5-10-14
团委网站讯(记者 姚安迪 报道|摄影 方舒媛) 2025年3月至7月,贵州大学学生活动发展中心、“感受非遗魅力”工作室举办2024—2025年第二学期“非遗文化进校社”系列活动,引导同学们沉浸式体验石塑泥土、苗银手提灯、缠花等多项非遗技艺,在匠心手作中感悟传承,近距离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粘土凝巧思,指尖赋新生。石塑粘土是近代兴起的手工材料,源于对传统陶艺的轻量化、便捷化改良。活动现场,桌案上依次摆放各色石塑粘土、专业塑形工具及非遗陶艺参考图册。参与同学围坐交流,化身“泥土魔法师”,专注揉捏粘土,通过揉、捏、刻、压等手法,将平面的非遗纹样转化为立体的粘土作品。
3月28日,在西校区雅文楼一楼举办了手工石塑黏土制作活动
巧手翻飞,绣球承情。绣球,最早可追溯至古代壮族先民的生活与社交场景,是承载着民族情感与文化记忆的非遗手工艺。溪湖社区的阿姨们正围坐一圈,潜心制作承载着壮族文化的绣球。现场萦绕着布料摩擦的“沙沙”声和低声的愉快交谈,只见她们熟练地将彩帛裁成匀称的圆片,银针牵引着彩线,灵巧地将一片片布料缝合成立体的球囊。随后,蓬松的棉絮被小心翼翼地填入其中,最后用细密平整的针脚稳稳收口。
3月28日,在溪湖社区举办“绣球雅艺”绣球制作活动
银辉映灯影,苗韵承匠心。苗银手提灯不仅承载着照明功能,更凝结着深厚的民族记忆与文化符号。活动现场,主持人以中英双语娓娓道来,解读银饰背后的文化密码,并播放制作视频,一步步拆解工艺细节。在工作人员的耐心引导下,同学们有序开启创作之旅,现场便沉浸于一片专注的氛围中,有人细心裁切铝箔,勾勒灯影轮廓;有人轻握刻笔,修饰图腾细节;更有人巧手串联彩灯,赋予传统以现代的温度。
4月17日,在西校区雅文楼一楼举办了苗银手提灯制作活动
彩线缠花韵,匠心续非遗。活动现场,叔叔阿姨们全神贯注,沉浸在缠花技艺的独特魅力中。他们严格遵循“制胎、缠线、拼接”的古法步骤,手中的丝线在金属丝架上被小心翼翼地缠绕。渐渐地,零散的部件在指尖绽放为片片精美的花瓣与叶片。“能这样零距离体验非遗太难得了!这不只是学会了一门手艺,更是亲手触摸到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温度。”李叔叔感慨道。
4月25日,在溪湖社区举办了“缠韵华光”非遗缠花制作活动
黔地蜡痕旧,染艺文脉长。贵州蜡染技艺源远流长,是苗族等世居民族代代相传的生活美学与文化符号。活动现场,同学们在指导下依次完成融蜡、绘纹、浸染与氧化晾晒等环节,不时有人轻声交流蜡刀运用的手感,或探讨靛蓝浸染的时长与成色变化。一位同学双手托起半干的染布,靛蓝底上渐显的白色纹样如水墨氤氲。她欣喜地说:“亲手做一次蜡染,才真正体会到非遗不只是书本上的名词,而是有温度、有生命力的记忆。这次活动让我离贵州的文化根脉更近了。”
5月19日,在西校区雅文楼一楼举办了贵州蜡染制作活动
巧手缝香囊,端午忆旧俗。活动中,志愿者详细讲解传统制作流程,首先,裁取两块同等尺寸的布料,对齐边缘缝合三边并预留开口;随后将艾草、藿香等草药与少量棉花混合填入,至布袋八分满后封合开口;最后缝缀挂耳,还可添加流苏、刺绣等装饰。叔叔阿姨们兴致盎然,有的俯身细裁布料,针脚匀净;有的专注填塞香草,指尖生香。一位阿姨边缝流苏边笑道:“自己做的香囊,比买的更有味道,好像把端午的气息都缝进去了。”淡淡药香弥漫现场,传统节俗在指尖重温,邻里温情随香囊流转,为端午更添一份源自手工的仪式感与文化温度。
5月27日,在溪湖社区举办端午香囊制作活动
刀刻皮影巧,灯照戏情长。6月26日,皮影非遗制作活动在雅文楼火热开展。工作人员现场指导参与者制作皮影影人。大家持刻刀在纹样羊皮纸上凿刻细节,工作人员巡回纠正手法。现场氛围热烈有序,刻刀轻响不断,完成作品后参与者相互展示交流。
6月26日,在雅文楼一楼举办皮影手工制作活动
棕叶凝巧思,非遗续文脉。居民们指尖翻飞,将青翠的棕叶弯折出雏形,再以穿插、缠绕等古法细细编塑。经纬交错间,叶片悄然化作灵动游鱼、振翅蚱蜢。最后指尖轻捋,调整定型,一件件充满野趣的作品便跃然掌上。现场气氛热烈,古老的生存技艺化作社区邻里的共同记忆与温情对话。
6月27日,在溪湖社区举办“棕间艺趣生” 棕编制作活动
非遗传承,步履未歇。随着最后一场活动圆满落幕,本次系列活动也正式画上句号。一次次亲手体验,让非遗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可触可感的温度与共鸣。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耕非遗沃土,让古老技艺在校园与社区中焕彩新生。
编辑:陈春燃 陈柯竹
责编:李媛
编审:刘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