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勇担当|深耕十九载,“潘核桃”团队用科技为赫章核桃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发布时间:2025-08-06
团委网站讯(记者 李忠星 报道│摄影 徐立巧)8 月 5 日,贵州大学农学院联合铜仁学院农规学院组成的 “潘核桃” 团队,在潘学军、李诚、张文娥等教授带领下,于赫章县朱明镇朱歪村开展技术指导与数据采集工作。此举旨在将理论结合生产实践,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一线工作需求,同时提高核桃种植科学化管理水平,推动赫章县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
八月的乌蒙山区,层峦叠嶂间绿意盎然。在被誉为“核桃之乡”的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漫山遍野的核桃树正孕育着饱满的果实,枝叶间穿梭着一群特殊的身影——“潘核桃”团队的队员们头戴草帽、脚踩泥土,手中拿着记录板和测量工具,时而观察核桃树的生长态势,时而与农户交流嫁接后的管理技巧。自 2006 年起,该团队已在赫章深耕十九年,通过科研成果与技术服务,为当地核桃产业发展与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一、十九年坚守:从“纸上谈兵”到“落地生根”
赫章县位于黔西北高原,气候与土壤条件适宜核桃生长,核桃种植历史悠久,是当地百姓增收的重要产业。但在 “潘核桃” 团队到来前,当地核桃产业长期存在品种混杂、产量低下、病虫害频发等问题。赫章县朱明镇朱歪村老种植户王大爷回忆,当时种植的老品种核桃挂果少、品质差,市场售价低,导致年轻人参与意愿低。
2006年 “潘核桃” 团队初到赫章时,农户仍沿用传统种植方法,对品种改良和科学管理了解有限,优质核桃商品率不足 30%,产业发展受阻。团队带头人潘学军教授为国内知名核桃专家,长年扎根产业一线,被当地百姓称为 “潘核桃”,团队由此得名。
十九年来,“潘核桃” 团队足迹覆盖赫章县 27 个乡镇、100 多个行政村,从海拔 1200 米的河谷到 2200 米的高山陡坡,核桃林所在之处均有队员身影。初期推广新品种时,部分农户存在疑虑,团队遂在赫章建立多个试验示范基地,免费提供优质种苗与技术指导,以实际产量和品质赢得认可。
赫章县种植大户李大姐表示,首次试种 “黔核 7 号” 时曾有顾虑,但该品种果实大而饱满,产量与品质均表现良好,收购价较老品种翻倍。目前其 20 亩核桃林已全部更换新品种,收入显著增加。据统计,赫章县通过种植改良品种实现增收的农户已超万户。
二、全链条赋能:科技护航产业升级每一环
核桃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品种选育到栽培技术,从病虫害防治到提质增效,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潘核桃”团队深知这一点,十九年来,“潘核桃”团队围绕核桃产业发展的全链条开展研究与服务,为赫章核桃产业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科技屏障”。
在品种选育方面,团队历经多年攻关,成功培育出“黔核7号”“黔核8号”等多个省级优良品种。其中,“黔核7号”以果大、壳薄、仁满、味香等特点深受市场青睐,成龄树亩产可达300公斤以上,比当地传统品种增产50%以上。此次技术指导与数据采集工作即重点关注 “黔核7号” 嫁接后的管理,队员在朱明镇示范基地逐棵检查嫁接苗成活情况,记录新梢生长长度、叶片数量等数据。
病虫害是核桃种植的主要难题,赫章县曾因核桃褐斑病、膏药病、核桃扁叶甲、刺蛾、云斑天牛等频发导致减产甚至绝收。针对这一问题,团队深入田间研究病虫害发生规律,提出 “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三、数据赋能未来:让每一棵核桃树都“有迹可循”
数字化时代,农业发展越发依赖数据支撑。“潘核桃” 团队在技术指导过程中,注重核桃树生长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为产业升级提供科学依据。8 月 5 日的数据采集工作中,队员对不同年份嫁接的 “黔核 7 号” 进行系统性记录,涵盖树高、干周、冠幅、结果量等 20 余项指标。
潘学军教授介绍,这些数据可反映 “黔核 7 号” 的适应性、生长规律与产量潜力。团队已建立赫章核桃产业数据库,通过分析多年积累的数据,可精准掌握不同品种在不同海拔、土壤条件下的生长特性,为农户提供个性化种植方案。
四、初心不改:把论文写在赫章的大地上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是 “潘核桃” 团队的坚守。十九年来,队员们奔波于赫章山间地头,推进科研实践。
数据显示,十九年间赫章县核桃种植面积从 30 万亩扩展至 160 万亩,成为全国最大核桃种植基地县之一;核桃产业带动全县 8 万多农户增收,其中脱贫户占比超 60%,核桃树成为当地 “脱贫致富树”“乡村振兴树”。
当地百姓对 “潘核桃” 团队评价颇高,认为其切实为农户办实事、解难题。潘学军教授表示,只要赫章核桃产业有需求,团队将持续坚守。
目前,“潘核桃” 团队仍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扎根基层,计划以更多科研成果和技术服务推动赫章核桃产业进一步发展,扩大“核桃之乡” 的品牌影响力。
编辑:陈春燃 夏至宏涛
责编:李媛
编审:刘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