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勇担当|躬身阡陌测薯丰,青春数据筑粮安——“大地黔龙”深入龙凤村开展马铃薯科技测产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4

浏览量:10

团委网站讯(记者 彭佑江 报道│摄影 冯佳丽)8月2日,我校农学院“大地黔龙”实践团协同七星关龙凤科技小院研究生赴龙凤村核心马铃薯种植基地,开展了一场以“科技赋能精准测产,数据支撑产业振兴”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一、精测细算守粮安:科技赋能下的产值“透视”

晨光熹微,薄雾轻笼着龙凤村的千亩薯田。实践团的旗帜在田埂间猎猎飘扬,在队长的引导下,实践团队员兵分三路,每小组四人,迅速投入测产“战场”。测产,绝非简单的“挖薯称重”,而是保障国家粮食统计精准、指导农业生产决策、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科学基石。

实践团严格遵循《马铃薯测产方法》国家标准,结合龙凤村地块实际,精心设计样方面积。队员们化身“大地裁缝”,提前剪裁好标准样方的鲜红测绳。随着一声令下,红绳在翠绿的薯田里次第展开,精准框定出一个个代表性强的长方形“测产窗口”。红绳所至,是科技对土地的丈量,更是青年学子守护粮食安全的郑重承诺。“样方行数不少于3行,确保数据代表整个田块,马虎不得!”实践团技术指导员、研究生张青一边拉紧测绳一边强调。

 

样方划定,收获即刻开始。队员们与闻讯赶来的当地村民迅速结成“挖收联盟”。锄头翻飞,泥土芬芳中,一颗颗饱满或待检的马铃薯破土而出。实践团成员与村民通力协作,有人负责小心翼翼地将样方内所有薯块完整挖出,避免遗漏损伤;有人负责将混杂着泥土的马铃薯收集装袋。骄阳炙烤,汗水浸透了队员们的衣衫,滴落在记录本上,却无人停歇。田垄间,锄头与泥土的碰撞声、队员与村民的交流声、收获的喜悦声,汇成一曲动人的“丰收协奏曲”。

 

收获的薯块被集中运送到临时称重点,更精细的工作旋即展开,队员们严格按照标准,一丝不苟地将薯块分为“商品薯”与“非商品薯”。商品薯个大饱满,是市场价值的体现;非商品薯则包括小于150克的小薯。分拣过程严谨而细致,队员们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颗虽大,但底部有腐烂迹象,不计入数据”分拣时,实践团成员冯佳丽与农户王大叔仔细核对着标准。

 

分拣完毕,便是关键的数据录入环节,电子秤旁,负责称重记录的队员神情专注,商品薯、非商品薯分别上秤,重量被精确记录在案。每一个数字的跳动,都凝聚着实践团队对科学精神的坚守和对粮食安全的敬畏。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全程记录下测产的每一个关键步骤,为数据追溯和成果展示提供影像支撑。

 

田间收获告一段落,数据的“精加工”在科技小院的临时办公室内紧锣密鼓地进行。队员们利用专业公式,将每个样方的原始数据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亩产量”。计算公式严谨而清晰:键盘敲击声与计算器的滴答声交织,海量的原始数据经过科学地“冶炼”,凝结成一份份反映龙凤村马铃薯种植水平、预测年度总产、评估产业效益的宝贵报告。这些数据,将成为政府决策、农技推广、市场预判的“硬核”支撑。

 

二、田垄深处践初心:青春聚力赋能乡村振兴

此次测产实践,不仅是一次严谨的科研数据采集,更是一次深入田间地头的国情社情大调研,一堂生动深刻的“行走的思政课”。在紧张测产的间隙,实践团专门分派小组深入农户家中、走到田垄地头,与薯农们展开面对面的访谈调研。问卷上,记录着农户们的种植年数、品种选择、施肥习惯、技术采纳、遇到的困难以及对未来的期盼。队员们认真记录着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真声音”,这些反馈是检验惠农政策实效、优化农技服务方向的第一手资料。

 

测产全程,实践团与当地村民结下了深厚的“薯田情谊”。从清晨共同拉绳布样,到烈日下并肩挥锄挖薯,再到傍晚一起分拣称重,汗水交融,笑语欢声。村民们对这群“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大学生赞不绝口:“这些娃娃们不怕脏不怕累,有知识有方法,真是来帮我们做实事的!”而队员们也在与村民劳动、共流汗中,深刻体会到了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伟大,增进了对“三农”问题的理解,厚植了扎根大地、服务乡村的赤子情怀。田间地头,一面跃动的队旗与农民朴实的笑容,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风景。

 

三、以数据为犁深耕薯产业,用青春作笔书写振兴篇章

忙碌一整天,当夕阳的余晖洒满薯田,实践团圆满完成了龙凤村核心基地的测产任务。收获的不仅仅是满载而归的样本和密密麻麻的数据表,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这些翔实、精准的测产数据,如同为龙凤村的马铃薯产业绘制了一份详尽的“体检报告”和“潜力地图”。它将精准评估年度产能,为政府掌握区域粮食生产实情、制定农产品调控政策提供核心依据。帮助农户清晰了解不同品种、不同地块的实际产出与商品率,优化种植结构,改进田间管理(如合理密植、水肥调控),提升土地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结合前期实践团队在晚疫病防控、土壤改良等方面的调研成果,形成“测产数据+环境因子+防控技术”的综合解决方案,推动马铃薯产业向绿色、优质、高效方向转型升级,切实鼓起农民的“钱袋子”,筑牢乡村振兴的产业根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校农学院“大地黔龙”实践团此次龙凤村马铃薯测产之行,是新时代农科学子将课堂所学与广袤田野紧密结合的生动实践,是将青春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具体行动。以科技为犁,以数据为笔,在黔中沃土上精耕细作,不仅测出了马铃薯的产量,更测出了科技兴农的深度、青春报国的热度与乡村振兴的希望。

 

编辑:陈春燃 朱正国

责编:李媛

编审:刘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