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勇担当|一刀一魂,一面一史——校团委“青析屯堡”实践队赴周官村开展地戏面具社会实践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22

浏览量:10

团委网站讯安顺屯堡文化地戏面具色彩斑斓、神态各异,凝结着忠义千秋的文化意蕴,历经时光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其独特魅力吸引实践队在前期走访地戏传承人的基础上,踏上寻根问艺之旅。7月19日,校团委“青析屯堡”实践队走进素有“中国雕刻文化第一村”之称的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开展屯堡文化地戏面具的专题调研。

 

面具与表演:共生的灵魂之契

地戏面具俗称“脸子”,是地戏表演中的灵魂道具,不同于其他戏曲需绘制脸谱,地戏演员仅需佩戴面具便可迅速入戏,形神兼备。“没有脸子,就没有地戏”的说法,道尽了它的重要性。所谓“脸为面具,子为角色”,一面面具便代表一位历史人物,蕴含忠义、英勇、智慧等精神意象,承载着地戏独有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实践队首站来到秦发忠非遗工坊,恰逢工坊筹备地戏演出,队员们有幸全程观摩演员扮妆过程。演员以面具头盔支架为支撑将面具稳稳固定于额头,配以灵动的翎子和飘逸的胡须,原本朴素的扮相因面具的加持而瞬间变得生动立体,历史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令人直观感受到了“面具即角色”的奇妙联结。 

 

 

角色变迁:面具上的时光叙事

围坐于与刻刀相伴近四十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秦发忠老师身旁,聆听其结合自身经验与研究成果所作的关于地戏面具文化内涵与雕刻逻辑的系统讲解。他指出,面具雕刻从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紧依历史脉络。同一个角色的面具会随其年龄、身份和境遇的变化,通过面具的装饰细节进行人物叙事。

 

四十载坚守:手工雕刻的温度与匠心

循着雕刻的纹路,队员们在秦发忠非遗工坊遇见了胡师傅。这位自16岁起便执刀习艺、专注面具雕刻四十余年的老匠人,用一双巧手诠释着传统工艺的精髓。他现场演示了从选料、勾勒轮廓,到运用平刀、圆刀等十余种工具精雕细刻眉眼胡须的全过程,指尖起落间,木头渐显生机。胡师傅坦言工坊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拒绝使用机械,未来也绝不为追求产量而妥协。这份坚守里承载着技艺的延续,映射出非遗传承的深厚底蕴。

 

 

文化深处:面具里的忠义魂与传承路

从胡师傅对技艺的坚守中深受触动,实践队走进明艺木雕工坊进一步探寻地戏面具的艺术世界。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周明老师的交流中,队员们深入了解了面具的选材用料、人物塑造、文化内涵与创新实践,既观其形之巧,亦悟其魂之刚。 谈及面具雕刻的学习与传承,周师傅语重心长地说:“学好这门手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喜欢,二是天赋,三是沉静。” 喜爱是文化传承的情感起点,天赋是技艺提升的基础,而沉静则是一种专注技艺、沉心于传统的文化态度。

在谈及非遗的创新时,周老师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创新是必然的,但必须尊重传统、守住文化基因。若核心元素随意改变,那便不再是屯堡文化,而是地域文化。 “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理念,为实践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文化课,文化创新应立足根脉、延续精神,而非割裂传统、脱离本源。

 

  刀尖体验:非遗课堂里的技艺感悟与精神传承

  在匠人师傅的指导下,实践队员亲身体验地戏面具的制作过程,悟造型之技艺,识人物之神韵,明忠义之精神。每位队员均拿起刻刀,尝试雕琢基础轮廓,简单的线条勾勒便对手部稳定性提出较高要求,稍有不慎,原本圆润的眉形便会歪斜。在上色环节中,周明老师特别强调:“不同英雄人物在每个人心中的感彩是不同的,但其固有的特征不能改变,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去上色,但主体特征不能变。”面具艺术的表达既要有情感的参与,也必须尊重文化的原型与精神内核。人物可以有不同的情感共鸣,但忠勇仁义、舍身为国不可动摇。

 

 

 

匠人们四十载坚守,青年学子沉浸式参与体验,周官村之行让实践队队员们读懂了地戏面具的工艺魅力与文化价值,面具上的每一刀,刻着历史,守着根脉。接下来,实践队将进一步调研地戏面具的公众认知与文创开况,推动非遗在时代表达中的创新转化。

编辑:陈春燃 朱正国

责编:李媛

编审:刘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