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网站讯(记者 郭子成 报道 摄影)2025年8月,我校农学院“黔农遗韵”实践队深入黔东南州从江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调研稻鱼鸭复合系统、侗族大歌传承及电商助农模式,积极探索以民族文化为魂、农业技术为骨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銮里村,侗族老人手持竹篓,将政府免费发放的鸭苗撒入稻田。“鸭子吃虫,鱼松土,稻子不用打农药。”老人用侗语比划着解释,稻田里的生态循环系统已延续数百年。这种源自侗族先民的智慧,如今被赋予新的内涵——稻田灌溉依托周边天然河水,通过自流方式满足水稻与鸭、鱼的水分需求,形成“稻护鸭、鸭助稻”的基础种养循环。
“家人们看这个百香果,轻轻一切,果肉就像琥珀一样透亮,汁水四溢,香甜扑鼻!”在七乡农业公司的直播间里,实践队队员热情洋溢地对着镜头,手起刀落,切开一颗颗饱满的从江百香果。瞬间,直播间内订单如潮水般涌来,后台数据不断跳动,见证着这场直播的火爆盛况。
这场直播的火爆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从江县政府精心打造的“电商+物流+冷链”全链条体系在发力。全县范围内,多个乡镇电商服务站如雨后春笋般建成,冷链运输车穿梭在各个行政村之间,确保农产品新鲜直达消费者手中。
这场成功的背后,更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走进九芗农业的展厅,煨酒、瑶浴药包等非遗产品琳琅满目,包装上印着醒目的二维码。只需轻轻一扫,就能观看制作工艺视频,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把侗族大歌元素巧妙融入产品故事中,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同时,也能体验到独特的文化氛围。”负责人介绍道。
他拿起一盒香粽,包装上的侗族刺绣图案精美绝伦,由当地妇女手工缝制而成。这种“文化+产品”的创新模式,不仅让农产品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更使其附加值提升数倍以上。有的产品单价上涨后,依然供不应求,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我们正在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园’,把梯田耕作、侗歌表演、非遗手作整合成旅游产品。”党扭村村长王应江指着规划图说,这个曾经因道路塌方而与世隔绝的村落,如今每周要接待上百名游客。当地民宿设计除了融入梯田文化与民族特色外,还推出“蜻蜓手工”、日出观赏、吉他弹唱等旅游体验。随着旅拍的日渐红火,专业摄影师与化妆师打造的旅拍套餐也吸引了大批欲留梯田美景的年轻人。
黔东南的实践证明,当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与农业技术的“硬支撑”深度融合,才能激发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这里的每一粒米、每一首歌、每一栋鼓楼,都在讲述着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故事。夕阳西下,加榜梯田泛起金色涟漪,实践队登上观景台,用无人机记录下这震撼画面——层层梯田间,现代农业的机械与侗族妇女的传统织机同时运转,电商物流车与牛车在山路上交错而过。这幅跨越千年的耕作图景,正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编辑:陈春燃 朱正国
责编:李媛
编审:刘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