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勇担当|贵州大学:青春手铲叩问“何以中国”,田野课堂赓续中华文脉

发布者:凡佳佳发布时间:2025-08-25浏览次数:12

团委网站讯7月13日至8月23日,我校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何以中国——考古传承中华文脉实践团安徽分队抵达安徽省淮南市,围绕楚文化展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开展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结对共建、主题宣讲与展馆研学等多元实践活动。

田野考古:手铲丈量历史厚度 

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业指导下,实践团分成两个小组开展田野考古工作。吕家岗墓地小组系统清理了古代多座墓葬遗存,出土发现了较多青铜器、陶器等重要文物,并通过全站仪测绘、三维建模等技术手段,精确记录墓葬形制与器物分布。王家圩遗址小组重点发掘了2个一百平方米的探方,出土了较多陶片瓷片以及板瓦、筒瓦等建筑构件,为研究楚都寿春城的布局提供了新材料。队员们每日坚持6小时的野外考古作业,采用探方发掘法,严格按照考古地层学原理,逐层清理、仔细甄别,确保了发掘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队员赵宇衡感慨:“亲手刮开每一层土,仿佛在翻阅大地书写的历史书页,那种与古人‘对话’的震撼,是书本上永远体会不到的。”

文物保护:双手守护文明印记

队员们将文物保护贯穿工作全过程。在专家指导下,队员们对出土遗物进行拼对、清洗修复等,并对出土的脆弱文物进行应急保护。使用全站仪完成了每个测点的精确测绘,运用多图像三维建模技术生成高精度遗址模型。针对不同材质的文物,队员们分别采用毛笔、竹签等工具进行精细化清理,并详细填写文物标签和信息登记表,确保每一件文物的出土信息完整可溯。在文物修复室里,覃健辉正在对一批陶器进行拼对修复。这些陶片就像历史的拼图,她说,每找到一片匹配的,就离真相更近一步。

结对共建:合作促进文化传承

实践团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淮南市博物馆和武王墩博物馆等机构合作,面向淮南市中小学生开展了“穿越千年,触摸文明”中华文脉传承活动,队员们带领淮南市16名中小学生在吕家岗考古工地开展模拟考古发掘,讲解文物保护知识,并指导制作陶器拼接与修复。在吕家岗考古工地的艳阳下,同学们化身“小小考古学家”,在专家指导验刮面、模拟发掘等真实考古流程。当模拟出土的陶片等器物被清理出来时,现场不时响起惊喜的欢呼。专家全程同步讲解,让实践与知识无缝衔接。孩子们汗流浃背,切身感受到考古不仅是与历史对话,也是与烈日、尘土为伴的坚守。

主题宣讲:交流促进文脉赓续

在淮南市博物馆内,贵大学子以“探秘考古:发现历史的钥匙”为主题,通过“考古初印象”“考古的趣味与魅力”等章节,引导青少年建立科学考古的思维框架。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围绕“如果我是考古学家”展开脑洞,现场迸发的奇思妙想让大家频频点赞,大家还对“考古与盗墓”之间的区别展开思辨。同时让青少年建立对考古学的良好印象,激发青少年对考古的好奇。

展馆研学:深度解读地域文明

实践期间,团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深度展馆研学活动。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队员们重点研究了楚国青铜器的造型纹饰与铸造工艺,通过对比馆藏青铜鼎、钟与工地出土的青铜器残件,深化了对楚式青铜器地域特征与技术演变的理解。在淮南市博物馆,团队着重考察了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陈列,结合王家圩遗址发现的建筑构件,系统梳理了从楚文化到汉代淮夷地区建筑形制的演变脉络……每次参观后,团队都会组织专题研讨会,将博物馆学习的典型器形、纹饰特征与田野发掘出土材料进行对比验证,形成“发掘—观摩—研讨”三位一体的研学模式,有效提升了队员们对楚文化整体性与多样性的认识。

在42天的田野实践中,队员们在实证中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厚重文脉。这份在田野课堂中淬炼出的认知与责任,将激励着他们将考古发掘的严谨、文物保护的匠心、文化传承的使命融入未来的学习与人生,以实际行动回答“何以中国”的时代之问,以考古手铲释读“天书”,赓续中华文脉。

编辑:陈春燃 朱正国

责编:李媛

编审:刘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