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网站讯(记者 我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贵州喀斯特环境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报道 摄影)七月的黔西南,暑气渐浓。7月21-27日,我校资环学院的学子们赴贵州省贞丰县营盘村开展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
初次见面时,孩子们的眼神里带着些许羞涩。有的攥着衣角躲在门后,有的低着头抠着手指,面对陌生人的问候,只是怯生生地抿着嘴。资环学院的学子们没有急于开课,而是带着绘本、跳绳和积木,蹲在孩子们中间,用方言讲起了故事,手把手教大家折纸飞机。当纸飞机带着笑声掠过院坝上空时,原本拘谨的孩子们渐渐松开了手,开始追着“老师老师”问东问西。
课堂上的改变,在第三天悄然发生。原本需要反复提醒“坐好”的教室,渐渐坐得笔直。语文课堂上,孩子们争相举手朗读课文,带着乡音的童声清亮又认真;游戏里,几个平时沉默的孩子主动组队,输了也不气馁,笑着说“再来一次”;手工课上,用树叶做的“小世界”摆满了课桌,每个孩子都举着自己的作品,骄傲地介绍“这是我画的森林”“这是海洋里的乌龟”。
除了课本知识,学子们还带来了更广阔的世界。他们用手机播放城市的地铁、海边的浪花,告诉孩子们“山外面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但家乡的山和水也很珍贵”。傍晚的院坝成了天然的操场,学子们教孩子们玩飞盘游戏、老鹰捉小鸡、跳手语舞,孩子们则拉着他们分享自己攒了很久的“秘密”——比如谁的爸妈在广东打工,谁的书包是去年生日时舅舅送的。
离别的前一天,孩子们悄悄准备了“礼物”。有的折了各种各样的纸,有的准备了零食,有的给老师们写了一封短短的信“哥哥,你明年还来吗?”“姐姐,这是我画的你”……细碎的话语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告别,却藏着七天相处中慢慢产生的依赖。
活动最后一天,学子们分发了带来的文具和玩具。铅笔盒、笔记本、拼图、羽毛球拍……拿到奖品的孩子们没有立刻拆开,而是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围坐成一圈,跟着学子们最后一次唱起《虫儿飞》。歌声里,有不舍,更有期待。
通过此次支教活动,资环学院的学子们不仅收获了友谊,更对乡村教育有了新的思考——或许支教不能立刻改变什么,但每一次真诚地陪伴,都在为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添上温暖的一笔。
编辑:凡佳佳 夏至宏涛
责编:李媛
编审:刘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