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勇担当|寓法于乐 护航童行——我校法学院“心随律动”实践队让法律知识“玩”进乡村童心

发布者:凡佳佳发布时间:2025-07-22浏览次数:10

    团委网站讯 7月14至7月21日,我校法学院“心随律动”实践队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内容,深入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镇开展“法治中国青春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充分发挥法学专业优势,将抽象法律概念转化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趣味活动,为乡村儿童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启蒙课,让法律知识在欢声笑语中 “活” 起来、“走” 进心。

       游戏化普法:让法律条文从 “文本” 变 “童话”

       真人飞行棋“走”出法律意识。在瓦厂村委会广场上,一张3米见方的巨型“法治飞行棋”游戏垫色彩鲜明,格外吸睛。实践队员把《未成年人保护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律知识融入传统游戏,通过掷骰子、走棋格、解答法律问题的方式,让未成年人在趣味互动中轻松学法律、强意识。当孩子们踩中“校园欺凌”棋格,实践队员便依托专业背景,结合真实案例进行讲解,入脑入心。20余名乡村儿童化身“法治小卫士”,在棋盘穿梭间通过“走一步、学一条”的方式,让法律从抽象条文变成具象指引。“遇到同学被欺负要立即报告老师!”一句铿锵童声响彻广场,孩子们对法律条文的精准复述,正是法学赋能与游戏创新激荡出的火花。

       转盘问答“圈”出法治正义。热闹集市上,实践团队与松桃县检察院共同设立“检察蓝+青春红”普法摊位,通过悬挂醒目横幅、发放宣传资料、设置法律咨询台等方式进行静态宣传,结合现场循环播放反诈提示语、检察官现身说法、反诈知识有奖问答的动态宣传,精准聚焦“一老一小”及在校学生等易受骗群体,吸引大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踊跃参与。以检察官提供的真实案例作为教材,实践队跳出“问与答”的简单互动,用“转盘”这种老少皆宜的玩具形态,以“激励反馈+情境模拟”引导教学,真正实现了“孩子主动找法律,而非法律追着孩子跑”。“毒品防范”“电信诈骗”“校园权益” 等6个未成年人保护主题在转盘上依次展开,60余道贴近生活的法律问题接连抛出,实践队员逐题解析、层层点拨。村民参与答对问题,不仅能赢得套圈机会,还能换取心仪奖品。知识问答、奖励获取、技能挑战环环相扣,孩子们在游戏中悄然建立起法律逻辑与权利意识。

       沉浸式体验:让法律认知从 “知道” 到 “理解”

       法治灯谜“亮”出权益认知。灯笼高挂,谜影摇曳,法治灯谜游戏热闹非凡,孩子们在趣味中“破案”识法。60则精心编制的灯谜全部取材于真实司法案例与未成年人保护热点,“索要零花钱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童工问题涉及多项权利侵害”等谜题寓教于乐。实践队员以“法律诊所”式教学巧妙切入,引导孩子们层层推理,“如果老板收了童工,违反了什么法呀?” 这种“案例-谜题-法条”的联动设计,让孩子在解谜中自然建立“行为-后果-法律”的逻辑链条,在趣味互动中激发法治思维。而“身体红绿灯”这一生动比喻更为具体,孩子们在队员引导下,将其精准对应至《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0条,轻松掌握自我保护的法律界限。谜底揭晓的不只是答案,更是孩子们对法律认知的点亮时刻。

       拼拼贴贴“组”出法律条文。剪刀飞舞,纸片翻飞,一场关于法律的“拼图游戏”在孩子们手中火热展开。实践团成员巧妙解构与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核心条文,将原本严肃的法律语言化整为零,裁剪成风格各异、色彩缤纷的字块,引导孩子们在拼贴中“组”出完整法条。“禁止拐卖、绑架、虐待、非法收养未成年人”“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性骚扰”……原本枯燥冰冷的文字,在一块块亲手拼凑中变得有温度、有力量。队员们也为完成法条拼贴的孩子颁发了“法治小卫士”奖状。当孩子们自信开口,用自己的语言解读条文含义,法治的种子已悄然在心中生根发芽。动手亦动脑,这场沉浸式体验让法律条文真正“活”了起来,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 “成长指南”,真正实现了让法律从 “文本” 走向孩子的 “掌心”。

       精准化适配:让普法内容从 “通用” 到 “合身”

       生理讲堂“授”予健康常识。实践团成员深入乡村,在瓦厂村村委、乜江完小及后硐完小三地,举办了五场生理健康专题系列讲座,讲座针对青春期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采取了男女生分场授课的形式,确保讲解内容的适宜性与私密性。讲座涵盖青春期生理变化、卫生保健知识以及防范性侵害等主题,所使用的教学演示文稿,经由清镇市妇幼保健院、贵阳市艾滋病质控委员会与贵阳市计生协等部门把关审核,保障了知识的科学性与权威性。讲座聚焦 “防范性侵害” 核心,用 “科学知识+场景应对” 的方式,让乡村未成年人明白 “哪些触碰是危险信号”“遇到侵害该第一时间告诉谁”。精准化的科普,增强了乡村未成年人对“性侵害”的警惕意识,帮助他们在心中筑牢“身体不可侵犯”的防线,为构建自我保护屏障奠定坚实基础。

       法律知识 “入乡随俗”。在此次普法活动中,实践队不仅用游戏点燃孩子们的热情,更在奖品设置上藏着入乡随俗的巧思——精心挑选了村民喜爱的常见物品作为参与奖品。每件奖品都粘贴着实践队自创的 “护苗六不普法歌”: “网络交友不私见,冷静处事不挥拳……”这些村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物件,成了法律知识“走得远、留得住”的载体。实践队还将《未成年人保护法》里的知识点绘制成系列普法漫画,有“义务教育正当时”的校园场景,也有“隐私部位保护好”的安全教育画面,并把这些漫画做成了小巧的钥匙扣,让法治意识融入乡村日常生活中。

       法治的种子在童心中生根,关爱的暖流于游戏间传递。此次“法治中国青春行”实践活动,将法治知识融入多样的活动形式中,寓法于乐,跳出“单向灌输”的传统框架,以“游戏为桥、文化为舟、专业为舵”,让法律知识主动“走向”孩子,显著提升了乡村未成年人的法治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为守护群众财产安全、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贡献了青春力量,在基层法治实践中书写了属于当代青年的精彩篇章。未来,实践队伍将持续以专业与热情践行青年担当,为乡村法治建设和未成年人保护注入持久活力,让法治阳光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


    编辑:凡佳佳 夏至宏涛

    责编:李媛

    编审:刘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