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勇担当|“非遗脉动,解码安顺地戏”——校团委“青马工程”实践服务队安顺行

发布者:凡佳佳发布时间:2025-07-19浏览次数:20

    团委网站讯(记者 杨世英 徐再 报道|摄影 李翊萌 姜正平)716日至718日,我校团委青马工程实践服务队来到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区,通过观摩原生态展演、体验木雕创作、对话非遗传承人,解码安顺地戏,开启了一场与600年安顺地戏的双向奔赴

       一锣一鼓,唱尽金戈铁马

       地戏,俗称跳神,又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一种民间古老戏剧。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集中在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他们的祖先是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等地的屯军将士。地戏是屯堡文化中最具活力、特色、最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现象,其古朴,粗犷的表演风格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地戏的唱腔粗犷、简单,通常由独唱者唱上句及下句的前半句,合唱时唱最后半句。演唱过程中融入了当地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地戏音乐风格。地戏的表演形式为徒歌,即演员干唱,伴奏乐器仅为一锣一鼓,却能将商周唐宋的英雄传奇演绎得荡气回肠。地戏的表演内容主要是商朝以及唐宋时期至今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一刀一凿,刻出忠奸勇怯

       安顺地戏,无面不成戏。面具主要采用丁木或白杨木等轻质木材制成,通过面具的颜色,夸张的神态等去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刀起屑落,关羽的丹凤眼、项羽的冲天眉渐次浮现。在周官村幽静的作坊里,实践队员们在安顺木雕非遗传承人周明老师的指导下第一次拿起雕刀,感受手腕力度差之毫厘,人物神采失之千里的匠心,亲身体验技艺的细节。


       一针一线,缝住凤阳乡愁

       九溪村的村委会议室里,69岁的地戏服饰传承人张世福老师为实践队讲述地戏服饰的传承发展。地戏的传统服饰是比较简单的,多采用黑色、蓝色、白色为主色调,并在其中加入雷纹,但随着地戏的发展逐渐引入许多元素,比如花鸟纹,但是其服饰依旧保留着凤阳汉装的特征,也就是宽袖窄身设计。通过张老师描述,实践队员们了解到九溪的三堂地戏为小堡地戏队的《四马投唐》、大堡的《封神》、后街的《五平南》。三堂戏、三段史,针线穿梭间,把凤阳的月色、江淮的稻香、戍边的风霜一并缝进衣袖间,让漂泊了六个世纪的乡愁,在安顺的山水间落地生根。


       一问一答,探得传承密码

       石板巷里,队员们与村民促膝而坐。通过实地走访九溪村村民队员们了解到安顺地戏的作息:古时的地戏一年只演出两次,正月跳新春,愿寨邻和睦、四时平安;七月跳花神,祈愿风调雨顺、谷沉如金,并且锣鼓一响半月不停歇。2002年,地戏推开厚重的寨门走向大众,2007年女性开始登上地戏的表演舞台,古老的战鼓完成了跨越历史的转身。调研走访中,实践队了解了地戏的发展演变,领悟了地戏所蕴含的民俗内涵与精神寄托。


       如今九溪村家家户户依旧会教孩子开嗓先唱地戏腔,非遗的根须已扎进村落每一座宅院里。今天,地戏除固定的两场祈福表演外,表演队也会接商演、进校园、做研学,靠鼓吃饭让艺人无后顾之忧,能够一门心思扑在唱念做打上。

       一腔一韵,唤醒传承心跳

       夕阳染红屯堡石墙,殷郊殷洪反西岐,誓报父仇志不移的唱词响彻在演武堂内,演员们头戴彩绘面具、身着戏袍,手持兵刃激烈对打,再现了商周之际的恩怨情仇;而《三英战吕布》中虎牢关前杀气腾,三英合力战温侯的经典桥段,更以高亢的唱腔和矫健的身手,将三国英雄的豪迈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融合了戏曲唱念做打、民间舞蹈、武术格斗等元素的传统表演,不仅让队员们领略到600年非遗的独特魅力,更通过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传承。非遗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活在民间的心跳,实践队队员张玉楠表示;文化的传承不能仅停留在纸上,要深入实践,去调研、去发现,这趟文化探寻之旅我收获满满,实践队队员李翊萌感慨道。一次奔赴,一脉永续。实践队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持续探索非遗与新时代的交响和鸣之法,让千年战鼓与青春心跳激荡共振,奏响文化传承的时代强音。


    编辑:凡佳佳 夏至宏涛

    责编:李媛

    编审:刘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