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勇担当|指尖传情,绣梦屯堡:凤头鞋的匠心与传承——对话屯堡刺绣非遗传承人田茂芬老师

发布者:凡佳佳发布时间:2025-07-19浏览次数:28

    团委网站讯( 记者 杨世英 侯洪基 姜正平 报道|摄影 李翊萌 陈厚文)在安顺天龙屯堡的石巷深处,72岁的田茂芬老师正坐在绣架前,手中细针穿引着靛蓝色丝线,在一双凤头鞋的鞋面上绣出整齐的字网格。这双未完成的绣花鞋,鞋头微微上翘如凤喙,鞋面上石榴花绽放。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田茂芬老师用58年光阴,将屯堡刺绣的技艺密码绣进了一双双绣花鞋里,如今这些鞋不仅承载着文化的记忆,也成为游客们珍藏的文创品。718日,我校团委青马工程实践服务队赴安顺天龙镇,对这位坚守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进行了专访。

       艺承家风:代代相传的刺绣情缘

       我们家祖祖代代都学绣凤头鞋,我从十四岁就开始跟我母亲学刺绣,是家里子女中绣得最好的一个。田老师看着绣架上的色彩斑斓的鞋子,向实践队队员们娓娓道来。过去教育资源匮乏,受传统观念影响,家里读书的机会通常会优先给男性。对当时的女性来说,拥有一门手艺不仅是维持生计的重要保障,更是维护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因此,凤头鞋刺绣对女性来说,既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也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珍贵技艺,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文化的力量。


       针落情深:凤头鞋的匠心密码

       安顺屯堡凤头鞋是贵州安顺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田茂芬老师交谈,实践队员揭开了凤头鞋的神秘面纱:安顺凤头鞋与明代皇帝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有着密切联系。相传,马皇后出身农家,为了方便劳作,保持着大脚,但在那个流行缠足的年代,大脚并不符合当时的审美,因此常常会招人嗤笑。为了化解这一尴尬,凤头鞋应运而生,其鞋尖翘起的鞋形能巧妙地将脚修饰得精巧秀气,在无形中减少了外界的嘲笑与非议。历经数百年岁月的洗礼,凤头鞋依然在安顺屯堡地区代代相传,成为当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


       田老师还向实践队细致地介绍了凤头鞋的一些基础针法,比如叉叉针”“田字针”“双叉针等。这些看似简单的针法,却蕴含着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意趣,不仅稳固鞋面,还兼顾了美观。制作一双上乘的凤头鞋绝非易事,整个过程至少需要耗费十天光阴,这对刺绣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但是这份付出是值得的。因为一双制作精良的凤头鞋使用寿命长达十年甚至逾百年,在采访的过程中田老师向实践队队员展示了她保存在手中,长达两百年的绣鞋鞋样,其完整程度令人赞叹。随后在田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实践队队员也亲自动手体验了这些针法,深刻感受到了其中的匠心与智慧。



       守艺创新:老绣花鞋里的新花样

       采访过程中,田老师向队员们展示了凤头鞋的发展历程。最初凤头鞋制作材料多是质朴的土布,颜色以蓝色为主,花纹样式也比较少,多以鱼和石榴花为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凤头鞋的花样和色彩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新的花样如芙蓉花、鸳鸯鸟等被引入,使凤头鞋的图案更加精美灵动。不仅如此,凤头鞋的款式也有了创新,比如改良版的凉鞋,既精美又凉爽耐用;还有深受游客喜欢,具有平安寓意的小凤头鞋。



       传承之思:谁来接过绣花针

       凤头鞋作为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众多游客,他们怀揣着好奇与敬意前来参观学习。然而,在这股热潮之下,真正能耐下心来潜心专研这门手艺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只是来体验。并且与地戏相比,刺绣的收入相对较低。一双凤头鞋的售价仅十多块,而制作一双鞋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手工成本与收益严重失衡,因此许多手艺人望而却步,选择了转行,另谋生计。尽管如此,田老师对每一个来体验学习的人都充满了耐心,悉心教导,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导,能让更多人喜欢上这门技艺,并将其传承下去。

       在田茂芬老师的坚守与创新中,屯堡凤头鞋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这门古老的手艺,正等待着新一代传承人的接棒,继续书写它的传奇故事。


    编辑:凡佳佳 夏至宏涛

    责编:李媛

    编审:刘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