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网站讯(记者 曹倩 石攀攀 报道|摄影 陈厚文 李翊萌)7月16日,校团委“青马工程”实践服务队走进安顺市西秀区周官村,探访安顺木雕非遗传承人周明,近距离感受地戏木雕六百年技艺的魅力。
学艺之路:家传与村落里的刻刀启蒙
“我与木雕的缘分,要从小时候说起。”周老师望着墙上悬挂的各式地戏面具,回忆起少年时光。他家世代以木雕为业,村里更是“家家有凿子,户户闻刀声”,浓厚的氛围让他从小就对刻刀与木头有着天然的亲近。周老师说,真正拿起刻刀是在16、17岁,从最初的削木胚练起,到能独立完成“脸子”的精雕,他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如今,他的手掌早已磨出厚茧,刻刀在指间却越发灵活。
地戏木雕:六百年历史里的文化密码
“咱们的地戏木雕,打明朝朱元璋征讨越南时就扎下了根,600多年的历史,全靠这刻刀一点点传下来。”周明看向一块打磨光滑的白杨木,向同学们细数技艺的讲究。选料上,白杨木因密度稀、分量轻成了首选,但必须精挑细选——无虫眼、无梳结是标准,“差一点,刻出来的‘脸子’就没了精气神”。
从一块木料到成型的地戏面具,要闯过 12-15 道“关卡”,下料定尺寸、出胚勾轮廓、粗雕塑形态、精雕刻细节……即便是熟手,不间断制作也得耗费三天。人物刻画更是 “千人千面”:武将的眉骨要高凸,双眼要饱实;少将的线条得利落,眉眼带英气;文将、武将、少将、老将、女将五种类型,各有专属的神态与色彩 —— 红色表忠勇,黑色表刚直……这些规矩是在文化历史基础上加上自身理解形成的,周老师向队员们介绍道。
薪火之盼:诱惑与坚守间的传承之路
谈及传承,周明的语气沉了下来。“现在宣传多了,来村里参观、拍视频的人不少,知道地戏木雕的人也多了。”但他话锋一转,“可年轻人难留住,静不下心。”他认为,传承的关键在“根”,得打心底里尊重、打心底里热爱,充分了解这项文化,不然刻出来的“脸子”只有样,没有魂”。2007年,他创办了周官明艺术雕坊,传承授徒,将木雕技艺传承、发扬壮大。同时,他还在村里办培训班,教孩子们认木料、学基础刻法,把“脸子”做成小巧的摆件,让年轻人觉得“老手艺也能很潮”。
谈及未来,周老师的目光飘向远方,“现在最盼的,是有间独立工作室。”他声音里带着向往“不用太大,能让年轻人有学习的地方就行”。周老师又拿起了刻刀,“叮叮”声再次响起。阳光落在他的手上,也落在那块待雕的白杨木上,有些梦想,正在刻刀下慢慢成型。
编辑:陈春燃 夏至宏涛
责编:李媛
编审:刘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