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基因,展映黔地风采——云上红都,黔研映像实践团赴六盘水挖掘三线文化资源

发布者:cylman发布时间:2023-07-17浏览次数:141

    团委网站讯(记者 何则剑 杨锏 报道|摄影 蔡佳)“赓续红色基因,展映黔地风采。”7月12-14日,我校传媒学院“云上红都,黔研映像”实践队成员赴贵州省六盘水市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整理红色史料。团队成员以此为契机构建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促进红色文化的弘扬。

 

(实践团成员参观三线建设博物馆)

 

  寻找红色故事,讲述红色故事。实践队力图展现普通人在革命历程中的不朽贡献,通过宣讲和展映等形式影响更多的人。团队的红色之旅将反哺线上信息平台和文创品牌,线上线下联系紧密,互为支持。每到一个地方,团队注重挖掘当地红色文化,不断扩充红色文化资源库。本次实践的首发站,团队选择了贵州省六盘水市。六盘水别称“中国凉都”,位于贵州西部,市名由最初下辖的六枝、盘县和水城三个特区的头一个字组成,是“三线建设”诞生的一座年轻工业城市。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在国家的号召下,十万“三线”大军支援六盘水,他们在为祖国建设奉献青春甚至是生命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和不朽的“三线”精神。为了收集这些故事,实践团联系到六盘水市三线文化促进会,通过促进会成员的讲述了解到这段历史中的感人故事。


(余丽娜会长给实践团成员阐释“三线精神”)

 

  坚定信仰,家国情怀,对党忠诚。三线文化促进会会长余丽娜在对三线建设核心精神总结的时候说:“当年西部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在国家的号召下,没有人问待遇和条件,义无反顾就到六盘水支援建设。”余会长作为三线建设工人的后代和亲历者,对三线建设有太多的感触,她说那些感人的故事几天几夜都说不完。“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三线文化的传播中来,希望多和你们青年一代沟通和交流,讲好我们这段历史的故事。”三线文化促进会何维江秘书长、郭昆监事长也结合自身的经历,讲述了他们与三线建设的故事,实践队成员对这些口述材料进行记录并整理。


(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

 

  7月13日,为搜集更多红色史料,实践小队来到了六盘水市图书馆及三线文化创意小镇,在典籍里读红色故事,在文物中悟红色传承。“三线文化”创意小镇坐落于六盘水市钟山区水城河南岸,是以“三线”历史为根源、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沿市中心水城河河道通过改建集装箱打造的创意文化小镇。在一幅幅绘画中、在一座座雕塑里,都融入了三线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实践小队通过录像和摄影等方式,记录下这些令人震撼的文创作品

 

(三线文化小镇内随处可见的雕塑)

 

  7月14日,实践队来到贵州省三线建设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荷城街道老城区内,是国内第一家以“三线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文献资料9502件、已展出图片1128张、实物1380件、档案资料200余份、音像资料时长1080分钟——这些资料与文物是历史记忆的见证,也为实践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实践团成员参观三线建设博物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三线建设是老一辈为国为党奉献的故事,为我们青年一代树立了不朽的精神榜样。“云上红都,黔研映象”实践团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的脚步还在继续,成员们将分别前往贵州省贵阳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铜仁市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搜集更多红色文化影像及文字资料。

 

实践团成员蔡佳表示:“短短三天的凉都之旅,我认识到一群可亲可敬的人、听到一个个让人泪目的故事、了解到一段激情的岁月。这让我意识到身处象牙塔的自己对于贵州这片红色文化的宝地还不够了解,应当利用课余时间到社会中去,去实践、去了解国情、去服务社会。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也会继续保持这份为国为民的热情与初心,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实习编辑 尚禄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