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到此重修掘,饮水不忘挖井人—红军井

发布者:cylman发布时间:2021-01-25浏览次数:1035

   团委网站讯(记者 李首琴 报道)忆往昔,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光辉历程,始终不变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了喜迎建党100周年,也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贵州大学农学院金州学子实践队在老师孔欣欣的指导下,通过线上访问了解了红军井的事迹。


  

  通过线上了解,村民为记者讲述了有关红军井的内容:红军井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乐元镇包树村。此井原名冒沙井,年久失修,泥沙淤积,泉水干枯,群众用水十分困难。1935年4月,中央红军长征宿营包树村时,为解决群众饮用水的困难,红军战士淘沙修井,将废井重新掘修一新,并在井旁栽下两棵柳树。井深3米,长1米,宽0.5米,四周用卵石砌成。至今泉水长年不竭,柳树长大成荫。前人有诗赞云:“水自清凉沙自沉,资源丰富利民生。红军到此重修掘,饮水不忘掘井人。”

 

 此后,人们称此井为“红军井”,此树为“红军树”。1987年12月望谟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当地的村民讲述:2003年8月1日,包村民商讨之后,决定立一个保护红军井的公约,并建立了一座碑,红军井的旁边。经过长时间的风吹雨打,碑上面的文字部分已经看不清楚,但还可见的是一些不允许村民在井边洗衣服,不允许在井边放农药之类的字句……这个碑文上的公约经历了历史的洗涤,留下了沉甸甸的印记,喝着这口井的井水的一代代孩童如今已经长大成人,这口井哺育了包树村民,滋养包树村的土壤……村民为记者讲述的时候,依然心存感激,回忆那时的不易和红军帮助后的喜悦,每说一句还不忘赞美共产党的好。




随着经济的发展,从这口井到家家户户门口都有水龙头包树村的村民以此来获取水资源,水资源不再像从前那么紧缺,用水也更加便利。村民们没有忘记当年中央红军的帮助,重新修掘的这座井,他们把红军长征在此宿营并且帮忙掘井的故事说给后人听,他们把红军长征的精神说给后人听,纵使时间流逝,他们依旧遵守着公约的规定,尽管他们不再喝井里的水,但他们一直保护着这口井,让后人知道,当年红军长征曾来过此处,同时也让后辈谨记红军的帮助,让保护这口井的使命一代代传承下去。


正如一句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因为有红军帮忙掘井,包树村民用水才得以更加的便利。后来,尽管包树村的村民们不再喝这口井里的水,但依旧牢记红军的帮助,依旧好好保护着这口红军井,一遍遍把这个故事说给后辈听,他们饮水从没有忘记挖井人。通过这次实践,了解到了为何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为祖国添光加彩,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接受着国家的培育,受到了共产党的保护,那不断成长的我们就需要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在共产党成立的100周年的当下,我们需要用实际行动使祖国更加辉煌。

【实习编辑 谢宇哲】